2015年5月2日 星期六

挫折感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我的油畫:蓮蓬

「雖然大部分的繪畫、是以自然界事物為題材,是要模仿自然;但絕對不肖似自然物,因為模仿不是繪畫的主要目的。繪畫中所描繪的自然物,是要經過『變形』,經過『美化』後的自然物。所以繪畫是美的形與色的創造,是主觀的心的表現;故此在繪畫上專求相似的寫實,是低級的。它不能令觀賞者的眼睛感到美。這是繪畫好壞的標準。你之前以水彩與素描畫了這幅蓮蓬、已是屬於抄畫,沒有個人風格,現在這一幅是要求有變化,但畫出來除了顏料不同,弧度準確了之外,其它完全沒有改變,是否失敗了?細心再思量不足之處。」呆看這幅畫數日了,老師的話不斷在腦海徘徊。事實上開始畫這幅時,老師已不斷提醒要有變化,但不知為何彷似忘記了,究竟問題出在那兒? 

也許平日的生活受環境拘束,心境大部份時間關閉,所以把這個世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,因而體會不到這世上的驚奇與美妙;一切習已為常,沒法把心境解放,把自己的意見、希望與理想自由地透過繪畫抒發出來。若然把熟識的蓮蓬從腦的深層次刪除,走出戶外多些觀察真實的自然物,結果可能不一樣。聽聞現在有換頭手術,不知何時會有換腦手術? 

在圖書館看了有關莫內 (Claude Monet, 1840 – 1926) 的畫,他對於同一稻草堆連作了十五幅畫,把受朝、夕、晦、明所呈現不同的稻草堆的各種狀態描繪出來。除稻草外,他又連畫《水》和《睡蓮》。這幾幅全畫面是一片水,並不見岸,水中點綴著幾朵睡蓮,莫內對於單調的一片水所有的光與色的變化,有非常的興味。對於崇尚自然的塞尚 (Paul Cezanne, 1839 – 1906) 說:萬物因我的誕生而存在。我是我自己,同時又是萬物的本源。自己就是萬物,倘我不存在,神也不存在了。他的藝術主義的根就藏在這幾句話裡。即是藝術是自然的主觀的變形,不可模寫自然,以自己的為「自然的反響」。梵谷 (Vincent van Gogh, 1853 – 1890) 也主張想像,在他的信札中曾說:能使我們從現實的一瞥有所會得,而創造靈氣的世界的,只有想像。這些藝術家很重視心靈的活動,但還不及高更 (Paul Gauguin, 1848 – 1903) 來得更徹底,他反對文明,他常對人說:你所謂文明,無非是包著綺羅的邪惡! ------ 對於以人為機械,拿物實來掉換心靈的『文明』,你們為什麼這樣尊敬?這些藝術家在世間一切自然中看見靈的姿態,他們所描繪的一切自然都是有心靈的活動。對於風景,當作為風景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的一種活物,就是一個花瓶,也當作為花瓶自己的目的而存在的一物。這就是藝術家如何把大自然的景況、轉化揉合自己的創作。 

看了 Henri Matisse, Paul Cezanne, Edvard Munch & Paul Gauguin 的畫冊,察覺他們大部分的畫似曾認識,但又記不起在那兒欣賞?因為一幅畫,使我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改進繪畫。首先須要培育出涵養感覺,要練習摒除思慮;其次須磨練眼光,學習觀察自然、多些練習作畫和鑑賞名作;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須耐勞苦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