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

完成佛學初機班後的感想


對於一個天主教徒的人——像我,初涉獵佛學,感到很困惑。不單是因為佛教在中國歷史已將近二千年,也因為佛教在中國的宗派也多,佛教經典浩瀚、佛學名相繁瑣,一下子很難理解與消化,茫無頭緒地入手,唯有從基礎上弄明白何謂「佛教」?

所謂「佛教」就是「佛的教法」或「佛陀所說的宗教」。易言之,佛教就是以釋迦牟尼世尊為開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。佛教也可以說是「成佛之教」。依照佛教的教法,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佛,這是大乘佛教的說法。將佛陀解釋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,因此佛教是以人格的完成為目標。

什麼是「學佛」?依佛教的哲理實踐,提升生命的境界;以佛教的精神融入生活之中,將佛學的義理,形成一個與生命問題相關的網絡,令人生的體驗更豐富與充實,由迷惘的生命狀態,走向自覺覺他,承先啟後的理想世界!

那麼什麼又是「佛學」呢?「佛學」是探討佛法的思想體系、源流與發展的闡述等系統的學理,包括:釋尊所說法、弟子、後世宗師、歷代學者對佛法的解說、抉擇、闡述等分拆,便稱為「佛學」。而「佛學」是「「佛法之學、佛教之學」。佛學包羅萬象,卷帙浩繁。出席佛學初機班約三十課堂,老師們講解不多,但提綱絜領,讓同學一聽就明白。

佛教的教義大綱在於四諦與因緣論。四諦乃是苦集滅道。佛教教義開首就是苦諦,人生一切都是痛苦,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痛苦的代表。解釋痛苦是怎樣來的,就是集諦。集諦、說明痛苦的結集。痛苦的結集,原因就在於有想及貪瞋等根本煩惱,起惑造業,招集生死流轉的苦惱現象。

因緣論——通常稱為「十二因緣」(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,是以三生為範圍,前生的善惡業因造成了今生的果,今生的善惡業因是又成為來生的果。十二因緣的意義在於解釋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。

「無明」即是愚昧、錯誤。我本來不是常二、自主的,但因「我」有無明愚昧、錯以為是實有的存在,於是執我和我所是實有的存在了,而我很固執地相信我和我所是有自性,於是就有「法執」和「我執」。因為相信我和我所是實有的,我便想主宰利用宇宙間的萬物供我享受,卻偏偏我不能有這種能力,於是感覺到痛苦。前生的愚昧使我今生痛苦,今生的愚昧使我來生痛苦。一生接連一生,永遠沒有止境,一切是展轉相依,生滅相續的活動,佛便教弟子修四,以消滅生死流轉痛苦的因綠。痛苦的因綠,根本在於愚昧。為消滅痛苦的因緣,便要使人懂得四諦,看事看得分明。

人的愚昧是因前世惡行所種的有漏種子,與生俱來,儲藏在佛教八識中第八識阿賴識,使人的認識根本上起錯誤,以無為有。佛教從兩方面去消除有漏種子:一方面是觀,由理智方面去做工夫;一方面是行,由行為方面去做工夫。消除了愚昧的人,便是得道的人,成佛不再輪迴,未得道的人,輪迴再生於世。

簡略明白佛學的大綱,與天主教神學有什麼異同?簡單地了解,天主教神學以天主的啟示作根基,啟示是來自天主,由天主而到人,是由上而下。啟示的真理是奧蹟,奧蹟超出人的理智;人不能明白奧蹟的事理佛教的教義以理智為根本,是人所想出來的,是人可以明瞭的,由人而到真如,由心見性,由下而上,由人到佛。修禪而成佛,乃是本性的定慧,而不是人和一超乎人性的神體相合。

佛教的「禪定」,是一種心靈狀態,禪定中身心合一,意念清晰專注,混亂的意緒平靜下來,與天主教的靈修,也是殊途同歸。

天主教的十誡中及佛教的五戒中,都有不殺生的戒條。塵世間有很多痛苦、都是來自我們對生命的不尊重及糟塌生命。因此不殺生也就是盡量避免對其他生命作不必要的傷害。

在天主教及佛教中都有不妄語的戒命。因為世間有很多痛苦,是來自人說話的不小心及不懂得細心聆聽,所以要多講愛及鼓勵的說話,盡量避免說尖酸刻薄、批判及無建設性的說話。

在佛教裡有一位尊者——地藏菩薩,他其實已經可以成佛了,但他誓願,一日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。耶穌基督何嘗不是為拯救世人之罪而死!

佛教中有很多地方是我欣賞的:佛教對人及自我的認有很深入的學理。雖然在現階段,我略知皮毛,豈敢亂談!但相信佛教除幫助我們過有智慧的生活、了解無常、破除我執、解決生命的煩惱,了生脫死外,更助人如何離開苦得樂!

我想:完成基礎的佛學理論,又能否踏上修行的道路?而修行是否是一個心靈的改造的過程。一個人縱使擁有豐富的佛學知識,但內心依然存有貪瞋癡等諸惑,對背後的「我念」絲亳不察覺,亦無所謂改善的概念,哪他還是一個佛教的修行者嗎?因此,談「修行」不如「修心」。「修心」相信是一項極度艱巨的學習!


導師評語:

佛教與天主教的最大分別是:眾生平等,只是有凡聖之別,如能學佛修行,都可以成為覺者,解脫生死流轉之苦,如發大菩提心,行菩薩道者,於未來際必可成為最究竟圓滿的大覺者。冀學人繼續精進修學,先於基本法義上用功,通達後才不會生起不切實際的流弊。因初學者容易對佛法生起脫離現實、追求虛無縹緲的死後人生的誤解!如學人透過自己於佛法生起正見,便可於日常生活中去融會體驗,即可與現實人生相結合,使佛家的智慧與慈悲普照世間,發光發熱,這就是修菩薩行了!


請多讀印順法師的著作,如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、《學佛三要》、《佛法概論》、《性空學探源》、《以佛法硏究佛法》、《空之探究》、《無諍之辯》和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等皆是必要看的好書。

6 則留言:

蒲公英 提到...

金剛怒目,所以降服四魔;
菩薩低眉,所以慈悲六道。

大夫行傳 提到...

應無所住而生其心

davidchan 提到...

英 , 你終於到達了另一層次了 ,
我小學及中學都是天主教學校 , 所以相信天父及基督 ,
但數年前在家中親眼見到一位女士在我家中的洗手間
走出走廊再進入一間睡房的時候 ,
我即時追上前進入睡房但不見了她 , 但牆上貼了一幅
三位菩薩的畫傢 , 其中一位的裝扮就和我見到的女士
幾乎一樣 , 我就覺得這個世界除了天父外還有其他天
神菩蔭 , 而我相信天父就是住在太陽的神 , 因為太陽
給予地球陽光令生物有生機 , 而且 8 大行星都是有
規律的繞著太陽轉動 , 所以好明顯是有神管理的 !

蒲公英 提到...

唏!你好大衛
抱歉這樣遲回覆
因沒收到任何通知
硏究佛學只視為
增長宗教知識
一切還在學習中
感謝你的留言

小猴 提到...

修心養性為正道,佛理無邊浩瀚,跟隨 必無悔!阿彌陀佛!

大夫行傳 提到...

"完成佛學初機班後的感想"
5 個意見 - 隱藏原始文章
[Image]
對於一個天主教徒的人——像我,初涉獵佛學,感到很困惑。
不單是因為佛教在中國歷史已將近二千年,
也因為佛教在中國的宗派也多,佛教經典浩瀚、佛學名相繁瑣,
一下子很難理解與消化,茫無頭緒地入手,
唯有從基礎上弄明白何謂「佛教」?
所謂「佛教」就是「佛的教法」或「佛陀所說的宗教」。
易言之,佛教就是以釋迦牟尼世尊為開祖而尊崇信奉的宗教。
佛教也可以說是「成佛之教」。
依照佛教的教法,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佛,這是大乘佛教的說法。
將佛陀解釋為具有完全人格的人,因此佛教是以人格的完成為目標。

什麼是「學佛」?
依佛教的哲理實踐,提升生命的境界;
以佛教的精神融入生活之中,將佛學的義理,
形成一個與生命問題相關的網絡,令人生的體驗更豐富與充實,
由迷惘的生命狀態,走向自覺覺他,承先啟後的理想世界!

那麼什麼又是「佛學」呢?
「佛學」是探討佛法的思想體系、源流與發展的闡述等系統的學理,
包括:釋尊所說法、弟子、後世宗師、歷代學者對佛法的解說、
抉擇、闡述等分拆,便稱為「佛學」。
而「佛學」是「「佛法之學、佛教之學」。
佛學包羅萬象,卷帙浩繁。

出席佛學初機班約三十課堂,老師們講解不多,
但提綱絜領,讓同學一聽就明白。
佛教的教義大綱在於四諦與因緣論。
四諦乃是苦集滅道。
佛教教義開首就是苦諦,人生一切都是痛苦,
生老病死就是人生痛苦的代表。
解釋痛苦是怎樣來的,就是集諦。集諦、說明痛苦的結集。
痛苦的結集,原因就在於有我想及貪瞋等根本煩惱,
起惑造業,招集生死流轉的苦惱現象。

因緣論——通常稱為「十二因緣」
(無明、行、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),
是以三生為範圍,前生的善惡業因造成了今生的果,
今生的善惡業因是又成為來生的果。
十二因緣的意義在於解釋生死流轉和解脫生死。

「無明」即是愚昧、錯誤。
我本來不是常二、自主的,
但因「我」有無明愚昧、錯以為是實有的存在,
於是執我和我所是實有的存在了,
而我很固執地相信我和我所是有自性,於是就有「法執」和「我執」。
因為相信我和我所是實有的,我便想主宰利用宇宙間的萬物供我享受,
卻偏偏我不能有這種能力,於是感覺到痛苦。
前生的愚昧使我今生痛苦,
今生的愚昧使我來生痛苦。
一生接連一生,永遠沒有止境,一切是輾轉相依,生滅相續的活動,

佛便教弟子修四諦,以消滅生死流轉痛苦的因綠。
痛苦的因綠,根本在於愚昧。
為消滅痛苦的因緣,便要使人懂得四諦,看事看得分明。

人的愚昧是因前世惡行所種的有漏種子,與生俱來,
儲藏在佛教八識中第八識阿賴識,
使人的認識根本上起錯誤,以無為有。

佛教從兩方面去消除有漏種子:
一方面是:觀,由思想方面去做工夫;
一方面是:行,由行為方面去做工夫。
消除了愚昧的人,便是得道的人,成佛不再輪迴,
未得道的人,輪迴再生於世。

簡略明白佛學的大綱,與天主教神學有什麼異同?
簡單地了解,天主教神學以天主的啟示作根基,
啟示是來自天主,由天主而到人,是由上而下。
啟示的真理是奧蹟,奧蹟超出人的理智;人不能明白奧蹟的事理。

佛教的教義以理智為根本,是人所想出來的,是人可以明瞭的,
由人而到真如,由心見性,由下而上,由人到佛。
修禪而成佛,乃是本性的定慧,而不是人和一超乎人性的神體相合。

佛教的「禪定」,是一種心靈狀態,禪定中身心合一,意念清晰專注,
混亂的意緒平靜下來,與天主教的靈修,也是殊途同歸。

天主教的十誡中及佛教的五戒中,都有不殺生的戒條。
塵世間有很多痛苦、都是來自我們對生命的不尊重及糟塌生命。
因此不殺生也就是盡量避免對其他生命作不必要的傷害。

在天主教及佛教中都有不妄語的戒命。
因為世間有很多痛苦,是來自人說話的不小心及不懂得細心聆聽,
所以要多講愛及鼓勵的說話,盡量避免說尖酸刻薄、批判及無建設性的說話。

在佛教裡有一位尊者——地藏菩薩,他其實已經可以成佛了,
但他誓願,一日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。

耶穌基督何嘗不是為拯救世人之罪而死!
佛教中有很多地方是我欣賞的:
佛教對人及自我的認有很深入的學理。

雖然在現階段,我略知皮毛,豈敢亂談!
但相信佛教除幫助我們過有智慧的生活、了解無常、破除我執、
解決生命的煩惱,了生脫死外,更助人如何離開苦得樂!

我想:完成基礎的佛學理論,又能否踏上修行的道路?
而修行是否是一個心靈的改造的過程。
一個人縱使擁有豐富的佛學知識,但內心依然存有貪瞋癡等諸惑,
對背後的「我念」絲亳不察覺,亦無所謂改善的概念,
哪他還是一個佛教的修行者嗎?

因此,談「修行」不如「修心」。「修心」相信是一項極度艱巨的學習!

導師評語:
佛教與天主教的最大分別是:
眾生平等,只是有凡聖之別,如能學佛修行,都可以成為覺者,
解脫生死流轉之苦,如發大菩提心,行菩薩道者,
於未來際必可成為最究竟圓滿的大覺者。
冀學人繼續精進修學,先於基本法義上用功,
通達後才不會生起不切實際的流弊。
因初學者容易對佛法生起脫離現實、追求虛無縹緲的死後人生的誤解!
如學人透過自己於佛法生起正見,便可於日常生活中去融會體驗,
即可與現實人生相結合,使佛家的智慧與慈悲普照世間,
發光發熱,這就是修菩薩行了!

請多讀印順法師的著作:
如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、《學佛三要》、《佛法概論》、
《性空學探源》、《以佛法硏究佛法》、《空之探究》、
《無諍之辯》和《成佛之道(增注本)》等皆是必要看的好書。

[Image]
由 蒲公英 在 2020/1/10 的 下午 7:00 所張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