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

你「佛系」了嗎?

(網絡圖片)
 剛過去了四日的復活節假,與往時的長假期有些不同。就是朋友送來的訊息,不知為何很多名詞前都加上「佛系」?查找谷歌大臣之下,才知道余之落後。這名詞自去年十二月下旬已在網絡爆紅。「佛系」是與超脫「貪、嗔、癡」的真正佛法完全扯不上任何關係的。

佛系」這個網絡流行詞,並不是新創詞彙,它最早源自於2014年日本某雜誌,該雜誌介紹了「佛系男子」。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,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徵:永遠放自己愛好在第一位;所有事情都想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;嫌談戀愛太麻煩,不想花時間;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,喜歡獨處。對日本而言,「佛系」一詞是反映經濟低迷的「低慾望時代」下的年青人心態,更不理世俗而活得自在。某情度上可視「佛系」是一個玩笑,也是一種低下層社會、被迫成為低慾望世代的描繪。「佛系」來到香港後,意義變得更廣,代表的不再是特定人格特質,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和方式,是一種放下、順境淡然、逆境泰然。這種看破紅塵、放下煩惱、隨我走來,隨風而去,與世無爭極簡的「生活態度」。「佛系青年」的世代特質,是「豁達」或是「逃避」? 

作為一種文化現象,網民的創意無限,衍生出「佛系青年」、「佛系乘客」、「佛系學生」、「佛系購物」、「佛系戀愛」、「佛系飲食」、「佛系老婆」、「佛系購物」等等用語相繼出籠。「佛系」一詞無論文字、還是圖片,都是得到不少年輕人共鳴。雲淡風輕固然好,但是凡事總得有用心的地方,若處處不堅持、事事隨大流,只能淹沒於人潮,迷失自我。佛系的人生態度,雖能讓人有所謂的「平常心」,但在現實的生活裡所面對的問題,卻沒有因此而改變。其次「佛系」那種無欲無求、一切隨緣的生活態度,是另一種陷入頹廢與絕望泥沼的生存方式。

倘若「佛系青年」對工作喪失熱情、前無進路、後沒歸途。索性每日上班如行屍走肉,不喜不悲不嗔。受別人斥罵時,說一句:知道;受他人稱讚時,說:謝謝;他的心情,處於平伏狀態,他這種「無欲無求」的態度好嗎?事實上,真正要思考的不是「佛系」一詞的好壞,而是其背後所隱含的社會問題。究竟是什麼因素、讓年青人拋下野心、放棄登上巔峰的意志,轉而隨遇而安的人生目標?面對生活上的很多問題,年輕人直接放棄爭取、自願與不公義的現狀妥協、在許多目標實踐上,抱住「可有可無」、「崇尚淡然」、「一切隨緣」的心態自我消解,遇見好事開心一下,碰到壞事也無所謂的人生態度,缺乏批判性思考,不懂得從疑慮中學習、精益求精,這又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?  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