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4日 星期日

《呼蘭河傳》


蕭紅,原名張迺瑩,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呼蘭河。19歲的她離開家鄉——呼蘭城,流徙到哈爾賓、北京、青島、上海、東京、武漢、臨汾、西安、重慶,到生命最後一站——香港,終年31歲。蕭紅是30年代中國文壇最負盛名、最有才氣的女作家。她的文筆沉鬱優雅、擅長勾勒動亂流離生活面貌,其作品深受魯迅、茅盾讚賞。《呼蘭河傳》是她病逝香港之前的最後著作,也是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作。
 

《呼蘭河傳》於19401220日在香港完稿,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,這使遠在香港的蕭紅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,於是她以自己東北故鄉為主要題材,創作了這部小說。《呼蘭河傳》雖然寫了各式人物,但沒有主角;雖也敍事,但沒有主軸;全書七章雖各自獨立,卻又可以看出是整體。蕭紅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、散文詩的風格、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,造就了她「回憶」的巔峰之作。
 

《呼蘭河傳》首章描繪呼蘭河小城裡的景況、大街小巷平凡之實際生活狀況。如寫十字街、寫冷、寫學校與學堂、寫馬路上的大泥坑、寫城內值得一提的人、寫紮紙鋪、寫小胡同裡賣麻花、賣涼粉、賣豆腐、寫火燒雲。次章是呼蘭河這地方風俗盛事,如跳大神、放河燈、娘娘廟大會和跳秧歌等等為鬼而做的盛會。第三章勾劃出蕭紅家的大花園——一個陪伴她成長的地方。對於父親的冷淡、母親的惡言惡色、和祖母以針刺她手指的這些事,她都覺得算不了什麼;因為祖父對她的愛,讓她覺得在這世界上,有了祖父就足夠了,還怕什麼呢!第四章是描寫家居的格局。蕭紅家是地主,大院裡部分房子是出租的,住戶有養豬、拉磨、趕車、喜歡跳大神,即使如此,蕭紅還是覺得她的家是荒涼的,房子多卻破,院子大卻人少。 第五章是記述住戶老胡家娶了一位小團圓媳婦。從蕭紅的角度,這媳婦只是一個物體,任人擺佈;當她在大庭廣眾被強迫洗澡之際,每個看熱的人心裡都似滿懷奧。這些看熱的群眾是千多年封建思想下的產物,最後小團圓媳受折磨而死。第六章描寫祖父的弟弟——有二伯,他三十多年前搬到蕭家,性情古怪。最後一章是圍繞住戶馮歪嘴子,他是一位會打梆子和拉磨做餅的人,稱蕭紅祖父「老太爺」。有一天蕭紅發現他磨坊裡住在同院的王大姑娘,她旁邊還有一個嬰兒。不久這事全城都知曉了,這又造就了鄉民有機會八卦的事。
 

《呼蘭河傳》以小團圓媳婦為故事的重頭戲,真實記敍舊時代婚姻陋俗鄉土女性的生存悲劇,對於迂腐的傳統陋俗作有力的揭露和批判。小團圓媳婦的生命就這樣被殘害、走向死亡,成為封建傳統文化下的犧牲品,但她的死不會引起鄉民的重視反思,女性的生命就是這樣微不足道、卑賤而低廉、絲毫沒有任何價值。蕭紅以異常的天真、冷靜的文字書寫《呼蘭河傳》,訴說四、五歲時家鄉留給她尚沒有忘卻的記憶。從小沒有受過滋潤的母愛、童年孤獨的生活經歷、心靈深處充滿了苦澀的回憶,祖父的愛才是她整個人生對情感的精神記托。蕭紅藉呼蘭河這落後的小城,批判了一些駭人聽聞陳腐的日常生活、落後的民俗傳統;她把卑微百姓的命運寫得刻骨銘心,使讀者思考這小城裡的悲涼生活、病態的靈魂,甚至是女性的悲慘命運等歷史積習下來的愚傳統。
 

起初看《呼蘭河傳》感覺是很沉悶的,當靜下來細心品味時、不自覺地走入了蕭紅的童年世界。表面上蕭紅的童年是愉快的、但實際上是寂寞的;呼蘭河城的表是熱鬧、卻充滿著灰暗;呼蘭河城的人本性是善良的,可惜善良的人依舊無法擺脫社會的迂腐和封建的枷鎖,最終害了自己!
 

——節錄《呼蘭河傳》尾聲——

 呼蘭河這小城裡邊,以前住著我的祖父,現在埋著我的祖父。

我生的時候,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,我長到四五歲,祖父就快七十了。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,祖父就七八十歲了。祖父一過了八十,祖父就死了。

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,而今不見了,老主人死了,小主人逃荒去了。

那園裡的蝴蝶,螞蚱,蜻蜓,也許還是年年仍舊,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。

小黃瓜,大倭瓜,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,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。

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,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,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工夫變出來一匹馬來,一會工夫變出來一匹狗來,那麼變著。

這一些不能想像了。

聽說有二伯死了。

老廚子就是活著年紀也不小了。

東鄰西舍也都不知怎樣了。

至於那磨房裡的磨官,至今究竟如何,則完全不曉得了。

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,只因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,忘卻不了,難以忘卻,就記在這裡了。 

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日香港完稿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