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

《GOOD? 好?BAD? 壞?WHO KNOWS? 誰知道?》



阿姜布拉姆 (Ajahn Brahm) 是泰國著名禪師阿姜查 (Ajahn Chah) 的弟子。曾在香港舉辦多場弘法,他以「禪修者」來形容自己,是因為想要讓人變得更和善,創造一個較好的社會環境、和讓佛教中不同教派的信仰者,無論是漢傳、南傳或是藏傳佛教徒,都可以彼此有好的認識。當然這種和平共處的精神可以擴大到不同的宗教。

阿姜布拉姆於 195187日出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,俗名彼特.畢士 (Peter Betts)1960 年尾,他取得在劍橋大學修讀理論物理學的獎學金。畢業後於中學任教。一年後,他前往泰國出家,成為阿姜查的弟子。2004 10 月,阿姜布拉姆因其願景,領導才能及對澳洲社會作出的貢獻而獲澳洲柯廷大學(Curtin University) 頒授約翰.柯廷勛章 (John Curtin Medal)

GOOD? 好?BAD? 壞?WHO KNOWS? 誰知道?》是阿姜布拉姆借用古印度或古希小故事,分享他就憤怒、臨終關懷和死亡的開示,讓讀者「活出美善、愛得理智、死得自在」。這書共寫了108個故事,除了有趣外,也極具啟發性,他把故事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,因此很易令讀者產生共鳴;再從中融入佛法,他相信能幫助大家消除怒氣、快樂生活。

某個下午,一名男子賦閒在家,妻子著他去超市買雞蛋。卻無緣無故被一位年輕人用盡各種粗言罵他,令男士十分憤怒﹐一怒之下轉身離去,自然忘記買蛋一事,回家告知妻子剛才被咒罵的不快經歷。妻子對他說:『你說的那位年輕人,小時候意外撞壞腦袋,很多人也試過被他罵。』男士再遇到那年輕人,再被對方咒罵。不過他不再憤怒了。

如果明白這故事,日後要是有人咒罵你、或者你的配偶向你發脾氣,那就把他們當成那天撞傷了頭部,大腦短暫受損。你就能以泰然之心,甚至是慈悲之心對待他們。以佛法來演繹這種瞋憤是一種暫時性失常。所以阿姜認為,無論發生甚麼事,即使被人辱罵、佔便宜,都要保持樂觀(註一)。  

一個來自古希臘的故事:某位獨斷獨行的老師脾氣很壞,經常因學生的小錯而破口大罵,事後還要向他們收費,理由是他們享受了被訓誡的特權,是一種額外的輔導,須另外收費。

這些學生中,有一位學成後在雅典工作,每次上司或任何人向他大罵、甚至以最惡毒的詛咒,他聽後還是大笑,任何羞辱都不能使他生氣。於是,他的朋友和同事問他為何每次被人辱罵後都大笑。他告訴他們當他在學生時代,被批評是要付費的。現在卻不用付費就可以接受批評,所以他那麼快樂(註二)。

死,是中國人的忌諱。關於死亡,阿姜會問:「你能接受快要死亡嗎?」他時常對那些接近死亡的人說這樣的話,目的是要讓他們明白死亡是正常的。人們是可以有尊嚴、平靜地離開。很多人是對他說,他們自己已經接受即將死亡的現實。問題是親人和好朋友卻不捨得他們離開,這才成為他們苦難的最大來源。所以阿姜建議瀕臨死亡的人的親友叫到一旁,然後建議他們給深愛的人一份最豐厚的禮物:批准他們離世。這份禮物只能由你自己決定在什麼時、以什麼方式去給親朋好友,最終能夠獲得自由的最重要禮物(註三)。他解釋了佛教往生的概念:死亡並不代表一切的終結,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。

筆者最喜歡的故事是阿姜與他師父阿姜查的對話。摯愛的人死去會改變我們的一生。即使死去的人是我們不認識,也會令我們的想法有所改變。死亡是生命中不得不面對的事情。明白死亡,我們才會懂得關愛。筆者想起一位法師說過:當我們想念己離世的父母,看看自己的手掌便是了,因為我們與父母是血肉相連的,這種親密的聯繫,永遠不會斷掉。

最後阿姜查總結:「要是我們長生不老﹐我們的生命就像個塑膠杯那樣不怕打碎,那就可能亳不在意它。正因為我們的生命是脆弱的,我們的宿命是死亡,我們才必須關愛。」(註四)。

從書裡可看出阿姜是具有幽默睿智,他認為憤怒不能改變世界。要改變世界,必須要有方法和耐性,因為改變是需要時間。他認為人的認知是有局限,只要我們明白每個人的能力都有局限性,就不會強求,根據佛法,其實中庸之道才是最好的。他也認為人包括自己都會犯錯,或會做出一些意料之外的舉動。此時千萬不要發怒,既然已犯錯,我們更需要懂得以笑面對任何過失。只要我們學懂放鬆,便有力量對抗憤怒,很多事也能一笑置之。正如他說『活著,是因為快樂。』


註一︰憤怒是暫時性的精神失常〔書頁 20 – 22  
註二:學會對辱罵一笑置之〔書頁 97
註三︰批准離世〔書頁 35
註四︰明白死亡才會懂得關愛〔書頁 23

沒有留言: